当前位置:首页/工作动态

首批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出炉 我国金融监管质效进一步提升

发布时间:2021-10-18    浏览次数: 【字号:默认 特大

  10月15日,为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,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,根据《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》,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基于2020年数据,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。同日,《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附加监管规定》)正式发布。

 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,系统重要性银行举足轻重,应真正发挥经济和金融“稳定器”作用。开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,实施附加监管要求,有助于识别并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,稳定其杠杆率,提升发展质量,提高我国银行体系的整体稳健程度,在防范金融风险、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,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,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构建。

  分组设立附加资本要求

  19家银行首批入围

  《附加监管规定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的资本和杠杆率要求,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、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的基础上,还应满足一定的附加资本要求,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。

  按照《附加监管规定》,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,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.25%、0.5%、0.75%、1%和1.5%的附加资本要求,附加杠杆率要求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的50%,分别为0.125%、0.25%、0.375%、0.5%和0.75%。

  根据公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,目前,仅有19家银行入选,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、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家城市商业银行。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19家银行具有重要性、代表性和典型性,首批入围是对各家银行经营情况和发展能力的认可。

 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表示,19家银行中,只有中国工商银行、中国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、中国农业银行既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又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,按照附加资本要求“孰高”原则,前三者执行1.5%的附加资本要求,中国农业银行执行1%的附加资本要求。而第五组空缺既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,也更加考虑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,在不增加大型银行监管负担的基础上稳步推进。从当前来看,各家银行均满足了附加资本要求,但部分银行的资本“安全垫”较小,为满足长期经营需要仍需加快资本补充。

  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方面表示,后续将结合监测分析和压力测试情况,基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判断,完善监管指标设计,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差异化的要求,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保持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。附加监管要求不影响现有宏观审慎评估(MPA)规定的实施。

  机遇挑战并存

  银行需灵活调整经营策略

  2018年11月,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《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我国银行业、保险业、证券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识别、附加监管和恢复处置的总体政策框架。2020年12月,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联合发布《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》,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认定的基本规则。

  郑忱阳表示,当下发布《附加监管规定》,是监管层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形势、银行资本补充需求及服务实体经济任务的结果,有助于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,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
  根据《附加监管规定》,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在0.25%到1%之间,监管力度符合市场预期。入选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,无需立即补充资本,不会影响信贷供给能力。

 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,银行要进一步转变理念,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,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经营策略,增强前瞻性,发挥主动性,为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提供金融保障。

  从机遇来看,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,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对银行的声誉和市场形象有很大提升,有助于提高信用评级,增强在揽存吸储、创新业务等方面的竞争力。同时,在严监管的要求下,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信息更加透明,资产质量普遍更高,可以获得更大的业务拓展和价值增长空间。

  从挑战来看,《附加监管规定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,要求建立资本内在约束机制,提高资本内生积累能力,切实发挥资本对业务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。郑忱阳表示,入选银行要提前评估各项指标,确保顺利达标,建立资本内在约束机制,提高资本内生积累能力,及时补充资本;健全风险防控体系,强化事前预警、事中跟踪、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风险管控;提升公司治理水平,加快轻型化、轻资本转型,夯实服务实体经济基础。

  此外,郑忱阳表示,未入选此次名单的银行也要做好充分准备,按照高标准、严要求提升金融服务质效,找出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差距,找到提升的方向。

  (来源:金融时报-中国金融新闻网)